地方财政研究

地卖不掉了?多城第二轮集中供地流拍,地方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北京报道

  地卖不掉了?!

  从8月开始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不少城市住宅用地流拍率大幅上升。

  9月15日,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共出让10宗地块,然而却有9宗由于报名房企数量不达标,未能进入正式竞价环节。最终,10宗地里只有1宗顺利出让。

  无独有偶,这样的现象也在合肥、成都、沈阳等“双集中”(集中供应、集中出让)城市相继出现,引起市场关注。有分析称,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二轮集中供地的8个城市,合计超过100宗地或直接流拍,占全部供地总数的比例超过30%,这样的情况已经类似于2007年下半年。

  土地市场向来是楼市的“晴雨表”。造成近期多个城市土地流拍的原因是什么?土地流拍会产生连锁反应吗?对于购房者来说,流拍意味着什么?

  流拍潮来袭?

  今年2月开始,城市住宅用地“双集中”供地政策在22个重点城市试点。截至6月底,首批宅地集中供应收官。中银证券(14.990, -0.21, -1.38%)数据显示,22个重点城市首批集中出让合计成交785宗地,成交总建筑面积1.05亿平方米;楼面均价9993元/平方米,较去年增长20.7%;平均溢价率15.3%,较去年提升1.6个百分点。重庆和厦门地价涨幅超80%、溢价率超30%,无锡、北京、杭州、南京超七成地块封顶成交,长春、青岛、郑州底价成交地块占比超75%。超出预期的数据瞬间点燃了市场热情。

  然而,随着各城第二轮集中供地陆续开启,土地市场却忽然遭遇“寒潮”。

  9月15日,已连续4年稳坐“卖地”大户的杭州,第一次在土拍市场受到冷遇。集中挂牌的9宗地块由于报名房企数量不达标(3家以上),未能进入正式竞价环节。最终,10宗地里只有1宗顺利出让。

  有观点认为,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遇冷的特殊原因是,流拍的这几幅竞品质地块,拿地门槛很高。根据参拍细则,竞品质地块项目,需要房企先提供建设方案,方案通过后才能进入竞价环节,竞得后楼盘需要通过验收,然后进行现房销售。若有效申请文件不足3份,则取消竞买报名资格申请。因此,此类土地的供应和成交显然遇冷。

  然而,遇冷的却并非杭州一城。

  作为土拍规则调整后首个重启集中供地的城市, 福州先是挂出26幅地块,随后先后宣布2宗地块因出让方案调整暂缓出让。9月7日,就在正式土拍的前一天,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又发布公告称,因出让方案优化,4幅地块取消出让。最终,福州成交13宗地块,另有2宗地块流拍,5宗地块终止出让。

  随即,9月10日,济南第二批集中供地收官,开拍前55宗挂牌地块中,18宗地提前终止,成交37宗,全部底价成交。

  9月11日,天津第二批集中供地收官,挂牌的61宗宅地中9宗停牌,2宗流拍,31宗底价成交。

  9月14日,成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发布公告称,原定于9月15日—17日进行的成都第二批集中供地,有17宗地因故终止出让。最终,原计划出让的75宗地块,只剩58宗继续出让。3天的集中出让成交52宗地块,6宗流拍,成交地块里有38宗底价成交。

  9月15日,在第二批集中供地前夕,合肥土地市场网发公告称,将26宗地块中的18宗延期出让,并由拍卖出让转为现场挂牌出让(编者注:拍卖要求3家以上参加,数量不够则改为挂牌),挂牌日期为9月16日至29日。

  9月15日,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发布通知,第二轮集中供地的46幅土地中,共有24宗地块提前终止出让,只剩22宗地进入招拍挂流程。最终,本轮出让仅有19宗地块成交,3宗地块流拍。

  这不禁令市场感叹,房企拿地积极性减弱,房企真的怕了吗?

  9月中下旬,南京、广州、重庆等多个热门城市迎来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在这些热门城市中,不少城市叠加了拿地政策调整,在“三道红线”、债务到期和融资新规的大背景下,房企的拿地态度耐人寻味。

  房企不积极的风险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