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研究

上半年地方财政大数据:全国13城有盈余,山东就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构成。其中,税收收入包含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项目。而非税收入则囊括了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项目。

当前,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地位将越发凸显,解读青岛的财政经济形势,能够更清晰地帮助我们了解政府的“家底”与其行为逻辑。

此外,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受到地方财政体制的影响。在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下,绝大多数城市需要将当地财政收入上缴相当一部分给中央和省级政府。

今年上半年,杭州财政自给率一骑绝尘,达到138.5%,高出第二名上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出434.7亿元。

相比济南、烟台和潍坊,东营财政自给率虽达到106.2%,排名全国靠前,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盘子小,规模仅为164亿元。谈及东营财政自给率高的原因,罗志恒指出,今年上半年,东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为47.4%,在山东省处于偏慢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低推动财政自给率的被动提升。

财政收入支撑着政府运行和民生支出,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真金白银”的收入数据背后,体现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

可以说,地方财政越困难,对中央转移支付及债务的依赖就越高。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内济南、烟台、东营、潍坊四城财政实现了相对自给自足。在财政紧平衡态势下,财政自给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又有哪些内在关联?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以及国家重要的石油基地,受到经济持续修复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6.8%。经济恢复性增长推动东营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4亿元,两年平均增速为6.4%。

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城市中,仍有123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不足50%,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此前,就有相关财政专家指出,经济的区域分化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分化,部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得到“输血”越多的地区,其自身“造血”能力反而越差。

财政自给率,是衡量一个地区财政“自立更生”程度的重要指标。

罗志恒分析,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东西分化、南北分化明显,南方收入超百亿城市数量是北方的4倍。在286个样本城市中,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过100亿门槛城市达110个,多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城市或中西部省会城,收入超100亿元的南方、北方城市各有88和22个。

山东四城实现“自立更生”

济南、烟台、潍坊是山东省传统的经济大市,三座城市上半年GDP总量分别包揽山东省2-4名,GDP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5.5%、5.3%和6.9%。较好的经济基础推动济南、烟台、潍坊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01亿、416亿、423亿元,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9.3%、5.1%和10.8%。

“由于经济总体在恢复、稳增长压力相对较小以及为未来不确定性留足财政空间,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偏慢,会导致上半年的财政自给率偏高。从全国来看,今年1-6月全国财政支出完成年初预算的48.6%,略高于去年同期47.4%,但远低于2019年的51.7%,地级市层面也呈现出‘快收慢支'的格局,或导致部分城市上半年财政自给率偏高。”罗志恒说。

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杭州卖地收入位居全国第一,这已经是杭州四年位居年中卖地城市首位。

罗志恒还指出,下半年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青岛乃至全国各地方财政紧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剧或是未来的常态,财政要在多重目标下行走: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民生福利改善与科技强国的平衡。

青岛是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山东经济龙头城市,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青岛财政收入规模也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青岛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781.5亿元,位列省内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24.13亿元,财政自给率为94.8%。青岛收入规模虽位居省内第一,但是其财政尚未达到“自给自足”。

近日,粤开证券研究院梳理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4个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果显示,2021年上半年,有13座城市财政有盈余,即财政自给率超过100%,这13个城市分别是杭州、上海、厦门、嘉兴、苏州、宁波、济南、南京、烟台、东营、深圳、绍兴和潍坊。